2023/6/1

為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穩定農民收入,農委會自111年開辦水稻收入保險,獲得農民大力支持,112年1期作投保件數達17.2萬件、投保面積則超過13.9萬公頃,投保率達86%;為賡續協助農民分散經營風險,112年2期作的投保期間自6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請農民朋友務必把握時間投保,以維護自身權益,詳情可向當地農會洽詢。   農委會說明,111年度水稻收入保險,計有15個縣市、136個鄉鎮市區,共2.1萬位農民,獲得理賠4.3億元,保障範圍不限於天災,亦包括病蟲害;另本保險分為「基本型」及「加強型」,「基本型」保險為全面納保項目,農民無須繳納保險費,由農委會全額補助,理賠基準為各鄉鎮市區的產量減產超過2成,每公頃可獲理賠新臺幣1.8萬元。但農民如未完成投保程序,將無法獲得保險理賠。   另「加強型」保險提供沒有申報公糧之農民自由選擇加保,2期作理賠基準為各鄉鎮市區的產量減產超過1成啟賠,並區分為一般加強型及優質加強型,兩者保費相同,優質加強型僅限「契作集團產區營運主體」,或取得「有機」、「產銷履歷」或「友善環境耕作」驗證之農民可加保,可獲得較高的理賠金額,以適度引導種植高品質稻米,提升產業競爭力。至於保費部分,農委會補助二分之一保險費,且部分縣市政府亦加碼提供補助,農民最低只要繳交1成保險費,保單即可生效,大幅降低保險費負擔。   農委會進一步表示,為避免農民奔波往返,農民如未於1期作時,併同投保1、2期作「基本型」保險,仍得於2期作申(補)報種稻作業時併同投保;至於投保「加強型」保險部分,因涉及保險費繳納事宜,仍請農民逕洽種植所在地農會辦理。此外,稻米契作產銷集團產區之營運主體及組織型大專業農,得至任一種植地之承保農會辦理投保。   農委會強調,為保障實際耕作者權益,水稻收入保險為實際從事稻作生產者始可投保,為簡化其投保作業程序,倘其非為土地所有權人,如無法取得租約,以本人切結方式即可辦理投保。此外,水稻收入保險相關法規、表單、問答集等均已置於農委會農業金融局及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網站供下載參閱。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日趨嚴重,農業經營風險相對提高,面臨的災害型態多元,為協助農民分散營農風險,近年來致力推動農業保險,目前已開發27種品項、42張保單,呼籲農民朋友踴躍投保,強化災變因應能力,以使營農生活有保障。

2023/5/3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本(30)日主持「分散市場、擴大外銷,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座談會」,邀集國內專家學者、縣市政府、產業公協會及產業代表,針對如何開發農產品外銷新興市場及擴大出口規模等議題交換意見。農委會表示,過去幾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大陸暫停我多項農漁產品進口及俄烏戰爭等影響,我國農產品外銷仍有相當不錯的成果,有助於穩定國內產銷及提高農民收益;面對後疫情時代及全球經濟景氣疲乏,與會代表咸認應從建構高競爭力的農產品外銷產業鏈著手,並掌握主要外銷目標國家消費趨勢與通路結構,以及透過整合行銷策略來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以進一步擴大我國農產品外銷量能。 多元外銷輔導措施分散市場有成,輸中占比逐年下降   農委會指出,近年來該會積極推動與新興市場進行檢疫諮商、調查目標市場消費資訊、開發多元外銷加工產品、強化冷鏈體系、因應出口國標準輔導農民用藥與管理、加強海外宣傳行銷提高曝光度、透過獎勵機制開發新興市場,以及發展跨境電商等多元外銷措施,因此,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及中國大陸暫停我國部分農漁產品進口對臺灣農產品產銷帶來衝擊,但在農民、農民團體、加工業者、外銷業者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110年臺灣農產品出口金額仍達到歷史新高的56.7億美元,而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的金額占比也從107年最高的23.2%,降到111年只剩下12.9%,其中水果銷中金額占比更從108年最高80.1%降到111年的1.6%,美國與日本已經超越中國大陸,成為我國農產品外銷的前兩大市場,顯見政府持續擴大農產品外銷及降低對中國大陸單一市場的高度依賴,已取得顯著成果。 臺灣鳳梨透過產業輔導及完善冷鏈系統成功拓展外銷新興市場   以鳳梨為例,為兼顧我國金鑽鳳梨品種優質口感及保鮮儲運需求,本會積極輔導落實全程冷鏈維持在132℃(包含配送、倉儲及銷售階段),並要求海外通路商應隨時檢視果品外觀,及時下架不良果品,以維持我鳳梨國際形象及聲譽。在相關措施推動下,我國鳳梨深受日本消費者歡迎,110、111年外銷日本每年約 1.8 萬噸,均較 108 年銷日 1023公噸成長達17 倍,本(112)年統計至5月29日止,鳳梨外銷約1.5萬公噸,其中9成出口日本,更在主產季期間創下日本進口鳳梨市占率3成之新高紀錄,顯示日本已經成為臺灣鳳梨穩定外銷市場。此外,鳳梨外銷也帶動國內產地價格上升,由109年每公斤20元,增加到110年的22元,111年更提高到23元,農民收益獲得確保。 精進三大外銷政策主軸,穩定擴大臺灣農產品出口規模   今日座談會與會人員建議以「開拓新興市場,擴大出口國家範圍」、「改善外銷產業鏈,穩定供應量能與品質」及「掌握消費趨勢,發展多元通路與強化行銷推廣」等三大政策主軸,精進各項農產品外銷措施,特別是透過強化田間管理、建構冷鏈儲運體系、建立品牌與提升外銷到貨品質等策略,來建構具有高競爭力的臺灣農產品外銷產業鏈,另透過跨部會合作簡化出口必要文件核發流程,再加上雙邊諮商與農業合作平台降低貿易障礙、蒐集與分析潛力市場消費需求、開發多元加工產品擴大銷售面向、提升海外宣傳行銷密度及輔導業者辦理海外行銷活動,以及強化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等具體做法,相信將能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持續深耕現有通路並開拓外銷新興市場,以穩定擴大臺灣農產品出口規模,提高農民收益。

2023/5/30

瑪娃颱風即將來襲,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於今(29)日特別召開工作會議,確認各項整備作業進度。鑒於瑪娃颱風路徑仍有不確定性,陳副主委要求該會各單位(機關)密切掌握颱風情資及動向,務必於今天完成各項防災整備,若有災害發生,隨時啟動既有機制及時應變,避免災害發生,並請各單位密切掌握農漁畜產品供應情形,確保民眾消費需求。   依據氣象情資研判,隨瑪娃颱風在臺灣東部海面滯留及北上,於5月31日至6月2日期間以東部及東北部地區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較大,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機率,沿海空曠地區及外島也可能出現8至10級強陣風。鑒於瑪娃颱風影響臺灣時間較長,以及可能帶來的雨勢,陳副主委特別請該會花蓮區、臺東區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及相關產業單位務必掌握颱風動向,協助轄區農民針對水稻、青蔥、高麗菜等葉菜類與當季水果等重要作物生產嚴加防範,避免損失。   另在漁業方面,陳副主委指示漁業署通知相關漁業電臺加強廣播,提醒沿近海海面航行及作業船隻嚴加戒備、即時進港避風;沿海低窪地區移動式抽水機運作及排水路清淤作業情形也要確認完成,避免淹水造成養殖漁業損失。陳副主委也要求畜牧場加強排水設施的運作及注意電力的準備,如有畜禽死亡情形,應落實清運作業機制。此外,水土保持局112年新增2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及12處大規模崩塌潛勢區,陳副主委也請該局加強宣導地方政府落實各項防災整備工作,另針對新北鵠鵠崙、桃園光華、新竹秀巒及花蓮赤科山等高風險潛勢區,亦要求加強防災應變作為。   近期屢有傳出山林旅遊意外,陳副主委請林務局務必儘早預判天候條件,評估與發布森林遊樂區休園資訊,避免損及民眾權益或造成登山意外事件,必要時發布高風險熱區,以保障登山客安全。陳副主委也請各單位(機關)相關應變作為應加強橫向聯繫,如林務局及水土保持局倘發現河川上游有漂流木,應於第一時間通知漁業署,以利及早防範因應。   為減少瑪娃颱風帶來之災情,陳副主委亦請農水署隨時注意東部地區灌排、掌握清淤工作,避免影響產地作物生長。另也請農業試驗所提供風險熱區重要作物的防災資訊與管理建議,讓農民參考。陳副主委強調,目前各項農畜水產品量價均穩定,該會會密切掌握各項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充分供應,必要時啟動相關調節機制,穩定供需與確保民眾消費權益。

2023/5/30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中度颱風瑪娃(MAWAR)今(29)日受太平洋高壓導引朝西北西方向移動,惟導引氣流減弱,颱風移速有減慢趨勢。30日至6月2日颱風離臺灣較為接近,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降雨顯著區域以北部、東半部為主,宜蘭地區及北部山區可能有局部性豪雨。農委會持續密切注意天氣動態,籲請農、漁民應及早著手防災、減災之整備工作,並隨時注意氣象訊息。   針對瑪娃颱風可能帶來的災損,農委會籲請農漁民及早採取下列防範措施,以減少損失: 一、蔬菜生產方面:青蔥、葉菜類等蔬菜易受風雨損害,倘已屆收穫期應儘速採收,以減少損失;大宗蔬菜如甘藍、結球白菜等,請農民團體協助農民將增加採收之蔬菜購貯入庫冷藏,以備於災後釋出調節市場需求;適逢生育期之瓜果類蔬菜應即時培土、加強枝條固定或用覆蓋資材保護,以防植株受風搖動及倒伏;採用設施栽培者應檢視生產設施,注意其結構安全,如有破損應及早維修。此外,特別呼籲農友仍須遵守施藥後安全採收期規定,以確保農作物安全,並於雨後注意清園、排除積水,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及肥培管理措施,確保農作物產量及品質。 二、稻作生產方面:已屆黃熟期之稻作,可考慮及早收穫烘乾進儲;未屆收穫期稻作視天候狀況,必要時宜增高田間湛水,以防倒伏。 三、果樹生產方面:果樹應強化支柱及排水設施,已屆採收期之水果,必要時應儘速採收,並妥善貯藏,再配合市場需求,秩序供貨;正值果實發育期之水果,應加強果園排水及植株、枝幹架設支柱等措施,以防止落果或枝條斷裂現象;災害後應注意田間清除工作,排除積水、加強中耕培土、補施肥料與防範病蟲害發生。 四、漁業方面:養殖業者應加強塭堤的修補維護與排水路的疏通,檢視備用發電機能否啟動並添足用油,加強巡視水閘門、保持操作正常,低窪地區應防淹水與海水倒灌;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應檢修框架、浮球、網片,妥為固定纜繩;定置網業者亦應加強網具、船舶等安全,停泊漁船加強繫纜;海面上作業船隻應留意收聽最新氣象資訊,同時與各地區漁業電臺保持密切聯繫。 五、水土保持方面:請有關單位持續關注颱風動態,監測各地區降雨,適時發布土石流紅黃色警戒,嚴防山崩、土石流及地層滑動等災害,預先準備災害防救應變措施,如有實施緊急水土保持處理之需要時,請洽該會水土保持局協助(土石流災情通報免付費電話:0800-246246)。 六、農田水利方面:請農田水利署各管理處加強防汛整備工作,確保設施運作正常,並加強清淤檢查作業,掌握閘門之適切開關時機,俾於颱風期間排洪順暢,以降低淹水及災害發生風險,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農委會籲請農、漁民隨時注意最新氣象資訊,並已指示漁業廣播電台及漁業通訊電台加強廣播,呼籲海上作業漁船密切注意天氣動態,做好防範準備。針對農畜產品供應量,該會將加強調控,並輔導主要農民團體及消費地市場大型冷藏庫進行蔬菜及農畜產品供應調節,請民眾安心。

2023/5/30

為更符合農民實際耕作現況,並簡化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程序,以達到天然災害救助目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12年3月起即著手從法制、執行實務、保障農民權益等面向進行通盤研議,召開數次會議討論後修正「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要點」,並於112年5月29日修正完成。即日起救助面積可加計農路、水塘生產必要設施,以落實天災救助協助農民復耕之宗旨。   本次要點修正重點如下,農委會指出,依原本之救助法規,申請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無法加計農路、水塘等非種植作物面積,該會考量農路、水塘確與生產有直接關聯,要點修正後,農路、水塘為農業經營所需,且合計面積未超過該筆坐落土地面積40%者,申領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得將該農路、水塘面積加計為救助面積,將可進一步保障農民權益。   農委會說明,另為簡化救助程序,要點新增農民申請救助項目符合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災害性天氣參數,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辦理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之規定,意即地方政府可依照天氣參數,判定是否達到啟動救助之門檻。   農委會表示,要點增列農民申請救助項目之災損程度符合本會公告災損天氣參數者,經基層公所查證確認申請救助項目具有種植客觀證明文件者,得免勘查;無該等文件者,應抽樣勘查百分之二十以上之申請案件之相關規定。   農委會指出,要點並增列「實際耕作者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認定作業要點所訂從農工作證明,或其他合法土地之證明文件」,農民(實耕者)申請救助時,公所透過系統查詢已參與該會年度農業政策並核定有案者,可免檢附土地經營權證明,例如配合產銷履歷政策之農民可依此作為證明,以簡政便民。

2023/5/29

有關媒體報導雞肉價格一事,農委會說明,為滿足國人雞肉需求,加工及進口業者已增加進口量,截至5月28日進口量已達9.6萬公噸,較去(111)年同期增加14 %,後續整體供給量充足,端午節需求供應無虞,請國人安心。隨著國際原物料大宗穀物期貨價格逐漸回穩,飼料價格將有調降空間,除可舒緩農民生產成本,雞肉價格應可更趨穩定。 農委會指出,去年底因國內肉種雞生產受到氣候與疫情影響,產蛋率下降以致短期國產白肉雞供應較少,隨著種雞恢復生產已漸回復正常供應量。白肉雞主要供應加工、速食業與團膳等使用,國產量約占2/3,其餘由進口補充,為因應國產數量減少,加工及進口業者已增加進口量,目前累計已超過9.6萬公噸以上,國產與進口互補調節,可穩定供應國內各方需求。 農委會表示,國人飲食對於雞肉的需求,除了白肉雞之外,還有國產的優質土雞,目前每週約可上市供應180萬隻,滿足國人對祭祀、燒烤與燉補需求,土雞批發價格清明後價格亦由每台斤56元降至52元,可供消費者多元參考選購。

2023/5/28

為讓民眾瞭解食農教育的內涵,農委會今(27)日於華山文創產業園區紅磚A棟西1館辦理為期兩天的「食農教育Party Fun」食農教育成果展,上午陳主任委員吉仲蒞臨現場,說明食農教育立法周年的成果,包含完成所有法制作業及推動全國食農教育各類輔導、補助計畫與活動等,感謝所有共同協力推動的單位,邀請民眾一同到現場「讀好書、知好農、吃好食」,認識食農教育的多樣化。 食農教育立法周年,多項成果穩健推動基礎   陳主委表示,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該會積極落實食農教育法,完備相關法規及推動計畫,作為後續推動食農教育的基礎外,並從「公私部門協力」、「穩定取得糧食」、「地產地消標示」及「多元管道推動」等面向積極推動。   112年5月4日農委會完成所有食農教育法制作業,包含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獎勵辦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食農教育補助作業原則、獎勵優先採用在地生產農產品要點、零飢餓推動要點、國內糧食救助作業要點、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等,並公布「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 (112-116年)」,及刻正辦理地方政府、校園、公私協力推動單位等全國食農教育各類專案輔導、補助計畫、食農教育培訓及活動。   此外,農委會輔導縣市政府發展地方特色食農教育體系,已有5個縣市政府設立食農教育推動會;全面推動綠色照顧,以實踐零飢餓政策,121家農漁會成立綠色照顧站共189班、100個農村社區推動綠色照顧;強化校園飲食與農業連結,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三章一Q食材覆蓋率去年底已達96.17%;製作食農教育主題教材、繪本,共製作140項國產農產品教材,已有55項完成出版,並陸續上架至網站供各界下載使用;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人數已超過900人次;高級中學以下學校食農教育融入課程涵蓋率達百分之百。   同時農委會為加速食農教育之推動,將建立全國性(中央及地方政府)共識及行動基礎,並持續部會合作及跨域整合,擴大推動量能,且盤點推動食農教育之相關需求,搭配政策及計畫以投入更多經費、資源開創多元推動管道,另「以人為本」為推動方式,深化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以利擴散食農教育觀念,加速全民落實生活行動,並鼓勵優質推動單位及推廣教育者,頒發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   農委會感謝各界對食農教育的支持,許多工作皆需要偕同各地方政府及相關部會的協力,透過橫向串聯以及垂直整合,激勵民間非營利組織及各公民團體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期促進全民共同參與,達到提升國人對國產農產品認同、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與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食農教育Party Fun」適合全家一起Happy Fun!   農委會說明,本次活動共分為6大展區,包括政府成果展示區、學校特展區、公私協力特展區、DIY手作區、農會及青農特展區及食農說故事區,每區都呈現食農教育推動的亮眼成果,包含教材教具、教學法及課程的設計、遊戲互動、優質農產品運用成品等,內容有趣又豐富。該活動持續至5月28日下午6時,邀請民眾全家到現場「讀好書、知好農、吃好食」一起Happy Fun!養成全民食農素養!

2023/5/27

松江市場滋美珍肉脯店奪天下第一肉乾現場近50攤美食香味無限!         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今(27)日在花博長廊廣場舉辦,為期2天召集近50攤市場美食攤進駐,現場更有本屆天下第一攤主題「肉乾」現場烘烤、香味四溢,首日集結11家市場嚴選頂級肉乾攤進行「公開美食評選」競賽,邀請台菜廚神-阿發師及各界美食評審、和25位民眾組成評鑑團評分,加上先前重重關卡競賽,最終由「松江市場滋美珍肉脯店」勇奪今年天下第一肉乾,並請蔣萬安市長親自頒獎,今年度共產生6座天下第一攤得主,堪稱市場版米其林指南。         今年度天下第一攤分為「頂級肉乾大賞、饕客最愛吃」兩大組別,共有23個市場,高達130家攤商共同角逐各組前三名,歷經「網路人氣投票」、「100位在地嚮導」的考驗,最終頂級肉乾大賞得主金賞為:主打低鹽低油脂少糖,齒頰留香且多汁涮嘴的松江市場滋美珍肉脯店「牛肉乾」;銀賞為採用新鮮溫體豬上等後腿肉,獨門醬料醃製7天以傳統炭火工法烘烤的蘭州市場黑車牌肉鬆食品「招牌原味薯條肉乾」;銅賞為使用少有的腿子肉切成薄如紙、保留香脆口感原滋味的大直市場鼎A9肉乾食品「原味肉紙乾」,另外在競爭激烈的饕客最愛吃評選中,優賞由安東市場安東食園「蜜汁雞腿」、水源市場索菲烤布蕾「迷漾檸檬塔」、水源市場野果小點「鄉村豬肉鹹派」奪得。       擔任今年頂級肉乾大賞的評審長阿發師表示:「肉乾是非常適合送禮和自己享用的美食。在今天的比賽中,我品嚐到各攤老闆賦予肉乾新生命的創新,讓我深深感受到職人般,一日千里的用心與技術」,對於參賽的每家攤商實力讚譽有加,十分推薦民眾前往市場品嚐。而現場試吃民眾也表示非常驚奇,沒想到肉乾的變化這麼多種,各家口味也都可以吃出烘烤的差異,獲得今年度天下第一攤金賞獎的松江市場滋美珍肉脯店-薛惠之老闆表示:「我們曾經在2015年拿下天下第一攤,時隔8年始終用心做好每片肉乾,不斷努力求進步,也非常感謝市場處和忠實老饕顧客的一路陪伴,能夠獲獎感到非常榮幸。」       臺北市政府蔣萬安市長表示:「傳統市場是多元美食文化的據點,國門開啟後也是近期觀光客最喜歡朝聖的地方,臺北的傳統市場,早具有國際觀光等級的地位。透過年度傳統市場節-天下第一攤的評選、競爭、及重點行銷,將更多市場美食一次集結,吸引更多國際觀光人潮到訪傳統市場,讓臺北傳統美食變成國際觀光客舌尖的驚艷回憶。現場也佈置『吃一口臺北Taipei』特展,展出傳統市場捷運地圖,強調市場便利性,讓旅客及民眾按圖索骥吃美食,另外還結合市場評鑑五星級市場-南門市場、士東市場VR體驗,向民眾展現傳統市場的區域特色和衛生乾淨樣貌,看見臺北傳統市場的無限未來。」       臺北市市場處陳庭輝處長補充:「今年天下第一攤評選特別設計,皆以民眾參與、號召為出發,除了希望能夠以在地人角度推薦區域市場美食外,更以「美食」為圓心,邀請民眾發現傳統市場的改變與拓展,不管是在硬體改建、產品包裝、行銷宣傳等,臺北傳統市場都已達到高水準品質,強化民眾對於市場的信賴。活動兩天全場除了近50攤熟飲食外,也安排許多優惠活動,讓民眾吃美食享好康。」        活動第二天也將透過「食物的美味」、「場域的人情味」、「體驗的趣味」讓民眾重新認識傳統市場,上、下午時段推出「50元銅板限量購」活動,民眾只要以50元銅板,就可以購買到現場價值150元商品兌換券,每個時段共開賣150份,總計600份讓民眾撿便宜。另外只要在現場消費滿100元,就可以使用官方LINE@集點,集滿5點就送市場好禮,每日限量130份送完為止,同時為響應環保,只要自備購物袋(非塑膠袋)還可換現場攤位折抵金10元,每日同樣限量250份換完為止。活動倒數一天邀請民眾來圓山花博公園長廊廣場,建立香味無限傳遞的美味之旅,感受道地的臺北味。詳細活動資訊請洽官方臉書「臺北好市發聲」(http://fb.me/taipeimarket)。

2023/5/26

有關媒體報導消費者在賣場發現泰國進口雞蛋發霉情事,農委會已要求業者加強相關洗選作業流程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農委會表示,進口雞蛋因需長程運送,為確保品質均以冷藏貨櫃方式運輸,進口後即配送到洗選廠經回溫、洗選、風乾、篩選後包裝,並依規定標示產品品名、生產者、製造日期(洗選包裝日期)、有效日期及原產地國等產品資訊。消費者如發現或購買到有瑕疵的產品可依消費者客訴管道向販賣業者或生產業者反應,以有效立即處理。 農委會說明,進口雞蛋依進口來源國不同航程需時約1日至35日不等,雞蛋冷藏保存效期為90天。該會辦理進口雞蛋均依食品安全衛生規定並要求蛋品來源業者確依規定標示有效日期。為確保品質與鮮度,進口蛋抵臺後,即調度給洗選業者進行後續再洗選作業。農委會表示,進口雞蛋配送到各洗選廠依雞蛋洗選製程,經集蛋、洗淨、風乾、檢查、包裝等作業,再於包裝外盒噴印製造日期(即洗選包裝日期)、有效日期、來源國等產品資訊後,即配送上架販售,進口蛋洗選流程與國產洗選蛋一致。該會說明,通路販售進口雞蛋與國產洗選鮮蛋之標示差異為國產洗選鮮蛋之蛋殼需逐顆依規定噴印來源畜牧場等溯源資訊編碼,進口蛋則於外包裝盒上標示原產地國等產品資訊。 農委會指出,進口雞蛋為確保雞蛋品質均以冷鏈方式運輸,進口蛋經再洗選作業流程前,雞蛋需回溫避免雞蛋本身溫度與外界環境溫差,造成水氣凝結於蛋殼表面,若蛋殼表面於未完全風乾條件下即進行包裝,則易造成發霉現象。為避免此現象發生,該會已要求洗選業者進行改善,並應特別注意回溫及風乾之控管,以確保產品品質符合食品安全。 農委會表示,消費者如發現或購買到有瑕疵的產品可依消費者申訴管道向販賣產品之通路商反應,或依產品上標示的生產廠商資訊向業者提出客訴,如有需該會協助事項,亦可提供相關資訊交由該會處理,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2023/5/2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出,俄烏戰爭持續進行造成國際糧食價格、運輸成本及供應數量等不確定因素,以及持續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對臺灣長期依賴進口大豆、硬質玉米、高粱等雜糧供需及產業永續發展具有負面影響。爰農委會今(23)日由陳主任委員吉仲親自主持召開擴大雜糧自給率專家座談會,邀請雜糧策略聯盟、雜糧業者及專家學者等討論擴大國產雜糧種植、行銷及鼓勵食品廠採用國產雜糧策略,並且推動轉作獎勵、雜糧集團產區以鼓勵生產。   農委會陳主任委員在會中指示,為了擴大國產雜糧自給,在生產端要持續擴大雜糧產業經營規模,並因應農村勞力老年化,要持續投入建置自動化、一貫化省工機具設備以降低負擔提升效率,同時要提升烘乾及倉貯量能,以及導入冷鏈設備來確保品質與穩定供應;在需求端要媒合食品加工業者及通路業者與產地對接供應雜糧原料,並媒合雜糧加工業者採購、開發多元化商品及產銷履歷加工品等措施,以及透過食農教育增加國人對國產雜糧認同與消費。透過全面改善,以健全國產雜糧產業鏈。 國產雜糧面積逐年增加 農民收益俱增   農委會說明,早期因土地政策改革與農戶禽畜飼養為副業的帶動下,雜糧生產於民國50年達高峰,種植面積突破45萬公頃。民國55年後因開放進口雜糧,致國內雜糧生產面積逐年降低。為扭轉過度依賴進口雜糧且維護國內食安全,該會第一階段推動活化休耕地、調整稻米產業結構等政策,國產雜糧種植面積從民國101年5.7萬公頃,增加到民國111年8萬公頃,增幅40%。民國105年起推動第二階段「大糧倉計畫」,透過建置雜糧集團產區84處及大型理集貨採後處理中心17處,提供雜糧烘乾、倉儲及冷鏈設備一貫化作業系統,延長貯存期限及滾動調節倉貯庫存能力,確保雜糧穩定供應。雜糧進口替代率由5.9%提高至民國111年6.2%,主力農家所得(雜糧及特作類)每戶年收121.1萬元提高至146.6萬元,成果顯著。 生產、加工及行銷三面向並進 達成未來5年雜糧生產目標   農委會陳主委表示將持續以增加農民所得、確保糧食安全為重要工作目標;面對氣候變遷影響,配合推動開發雜糧作物保險,選育抗逆境品種,以及持續推動契作獎勵。從生產、加工及行銷端輔導農民、加工業者及媒合通路商等策略,以提高雜糧種植面積及生產效率品質。未來農業部成立後,農糧署將設立雜糧特作組,會更積極發展雜糧產業,並以未來5年增加27,250公頃(大豆5,700公頃、甘藷3,000公頃、硬質玉米16,000公頃、高粱2,550公頃)為目標,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2023/5/20

頂級肉乾飄香 傳統市場美食從早吃到晚  市場界年度盛事「2023臺北傳統市場節」下個周末(5/27、5/28)將在花博長廊廣場登場!這次結合「天下第一攤」競賽兩大評選主題,「頂級肉乾大賞」現場烘烤肉乾飄香!「饕客最愛吃」挖掘傳統市場多樣王牌美食,還聯合歷屆「天下第一攤」獲獎攤商回歸,現場匯聚近50攤傳統市場熟飲食攤位,各式熟食、經典小吃、甜點飲品不只吃得過癮,還有超值優惠限時限量推出,下個周末一起到花博開吃,感受道地臺北味!以美食為核心「天下第一肉乾」即將誕生  活動首日將舉辦「天下第一攤-頂級肉乾大賞」公開美食評選競賽,邀請國宴主廚「阿發師」擔任評審長,以及各界美食專家和25位民眾評審組成評鑑團,現場品嘗來自全臺北11家傳統市場經典肉乾攤,有來自大直人強力推薦「大直市場-鼎A9肉乾」,以及每年過年禮盒銷售一空「松江市場-滋美珍肉脯店」,媒體爭相報導冠軍肉乾「蘭州市場-黑車肉乾」,還有兩大熱門肉乾名店「南門市場-快車肉乾、金龍肉乾創始店」參戰,民眾不只可以觀戰,還可以現場直接購買品嘗,一網「買」盡最棒肉乾。排隊名攤匯聚「全美食市集」從早吃到晚  這次主場有近達50攤熟飲食攤位,更集結歷屆「天下第一攤」獲獎攤商回歸,有受到網紅「厭世甜點店」大推的迷漾檸檬塔【水源市場-索菲烤布蕾】,以及過中午就賣光的脆皮五花燒肉【西寧市場-味邨燒臘店】,還有婆婆媽媽爭相搶訂的每日現滷牛三寶【士東市場-非吃不可牛滷】,和新崛起、公館學生最愛的鄉村豬肉鹹派【水源市場_野果小點】,而受觀光客喜愛知名五星級南門市場,更高達8家攤位獨家進駐,以上這些精選市場名攤,只限定快閃花博長廊廣場,絕對不能錯過。優惠好禮一直送「50元銅板購」600份限量開賣  除了開逛開吃饕客美食,現場還推出多項優惠活動,活動兩日上、下午時段推出「50元銅板限量購」活動,民眾只要以50元銅板,就可以購買到現場價值150元商品兌換券,每個時段共開賣150份,總計600份讓民眾超值購買。另外只要在現場消費滿100元,就可以使用官方LINE@集點,集滿5點就送市場好禮,每日限量130份送完為止;同時為響應環保,只要自備購物袋(非塑膠袋)還可兌換現場攤位折抵金10元,每日同樣限量250份換完為止。下個周末就帶著親朋好友,一同來花博長廊廣場,感受在地傳統臺北味。詳細活動資訊請洽臺北傳統市場節官方粉絲團(臺北好市發聲: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market/)。

2023/5/18

       本市第一、二果菜批發市場由市府委託臺北農產公司經營管理,112年4月共計抽驗1,267件蔬果產品,檢驗結果179件不符合規定,銷毀重量計56,600公斤,不合格率14.13%,其中主要品項為辣椒、油菜及青江白菜,經臺北農產公司追查產品來源,供應人主要來自雲林縣、屏東縣及彰化縣,檢驗不合格品項者,立即於拍賣前攔截銷毀,並已依「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批發市場供應人申請登記及管理要點」規定,一年內第一次停止供應該不合格果菜品名代號十天,第二次停止供應該不合格果菜品名代號一個月,第三次廢止該供應人供應該不合格果菜品名代號之資格,同時函報農糧署、該供應人所屬地方政府農政機關,以溯源農民農藥管理。       本市果菜批發市場為重要蔬果集散平台,到貨蔬果隨季節變換也會有不同,每年四月即進入芒果盛產季節,芒果的產地主要位於臺南、屏東及高雄,一顆芒果的維生素C及維生素A含量,即能滿足一個人一天所需,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且幫助我們美白防癌,而維生素A可保護視力及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消費者購買芒果回家後可於室內陰涼通風處存放三至五日,若軟熟後仍未食用,建議可用紙袋包裹後,置於冷藏存放以保新鮮,臺北市市場處籲請民眾多多享用當令蔬果,吃得營養又安心。

2023/5/17

為推動國內農業剩餘資源(農副產物)加值再利用,減少環境汙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友善環境、達農業資源循環永續利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邀請媒體記者於今(16)日至臺南柳營八翁酪農區參訪「八翁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模式」,現場除了以簡報及影片介紹該循環場域之整體運作模式,亦實地安排畜牧沼液施灌狼尾草地、農產加工副產物之青貯料製作及蚓糞肥等相關產品展示。 公私協力聯手推動資源循環 農委會指出,柳營八翁酪農區是臺南市最大酪農區,畜養牛隻近9千頭,佔全市近3成,其產生的畜牧廢棄物也是一大問題。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輔導民間業者「台以八翁公司」,透過公私協力,推動畜牧廢棄物及農副產物循環加值再利用,打造八翁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 畜試所表示,畜試所已完成多項農副產物青貯化及調製牛羊飼糧的研究,並以八翁酪農區為資源循環示範場域,輔導畜牧場業者以檸檬渣及鳳梨皮等農副產物進行農副產物青貯調製,該等青貯料之餵飼效益不亞於一般常規飼料,除了提升農副產物再利用率,減少農副產物處理清運成本,亦可降低畜牧業者的飼料成本及對進口飼料的依賴。此外,柳營八翁酪農區將其畜牧糞尿交由「台以八翁公司」進行固液分離處理,產生的液體(沼液)用來施灌牧草地,可減少化學肥料之施用,所生產牧草又提供為牛飼料使用,達到資源循環利用。 資源循環又減碳,畜牧養殖新典範 畜試所表示,牧草地施灌畜牧廢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八翁酪農區以氮肥需求量高的30公頃狼尾草牧草地估算每年可減碳102公噸,另評估其栽培成本效益,每年每公頃狼尾草牧草地可節省2萬4千元的化學肥料費用,以栽種面積30公頃估算每年可節省化學肥料成本72萬元。另以每場200頭乳牛及30%的農副產物取代量估算,每年可取代飼糧總量約219公噸,相當每年可減碳110公噸。 八翁酪農區從酪農自主產生共識,再藉由公私協力方式推動循環農業場域,已成為畜牧場域推動資源循環與淨零碳排示範模式,不僅減少農業剩餘資源的處理費用,降低飼料購買成本,提高農產淨收入外,還可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臺灣農業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做出貢獻與典範。

2023/5/17

立法院今天三讀通過農業部組織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升格為農業部,下屬三級機關(構)設有7署1中心7試驗機構,不僅回應農業界1988年520農民運動的訴求,也將因應內外在環境挑戰,氣候變遷與區域衝突等相關趨勢,打造韌性農業,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力拼今年底以前正式掛牌。   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法案歷經五度送進立法院,終於在今日完成法案三讀。2011年,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函送立法院審查農業部組織法案共10項,最終因立院第7屆屆期不再續審。2012年,行政院重新送審,最後一度進入協商階段,但仍難竟全功;2016年至2018年,行政院再度函送立法院審查農業部組織法草案,中途一度撤回又重送,在立法院第9會期審議,最終屆期不續審。2022年5月5日,行政院函送立法院審查農業部組織法草案,2023年5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農業部暨所屬機關(構)組織法。   此次三讀通過的農業部共設有8個三級行政機關、7個三級試驗研究機構,8個機關包含農糧署、漁業署、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田水利署、農業金融署、農業科技園區管理中心;7個機構包含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水產試驗所、畜產試驗所、獸醫研究所、農業藥物試驗所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本部則設有8司6處,包含綜合規劃司、農民輔導司、畜牧司、農業科技司、國際事務司、資訊司,另新成立資源永續利用司和動物保護司。   因應氣候變遷加劇、國際環境快速變化,對農業生產和需求產生重大影響,農業部將強化組織功能及衡酌農業整體產業規劃所需,打造韌性農業,讓農業永續發展。因應2040農業淨零目標、健全糧食安全體系、保護農地及利用發展,及實現農業多功能價值,因此成立「資源永續利用司」為專責單位;為確保陸域重要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完整、強化森林及自然碳匯,並永續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將林務局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建構永續發展的農業環境與新農村,並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加強推動治山防災與土石流防災應變與監測等業務,因此將水土保持局改制為「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為落實寵物管理制度、強化動物福利,增設「動物保護司」專責辦理動物保護業務;另推動農業資訊整合規劃及資訊安全與服務,以強化農業數位轉型,將資訊中心調整為「資訊司」。   過去幾年來,農委會陸續完成了許多重大農業政策及措施,包含建立三保一金四大農民福利體系,讓農民不再只能靠天吃飯;農田水利會改革及擴大灌溉服務,讓農民不再飽嚐缺水之苦,可順利收成,提升農民收益;成功撲滅口蹄疫、防堵非洲豬瘟,讓國產豬肉重返國際市場;成功獲得歐盟認同,解除遠洋漁業黃牌警告;提升國產農產品品質,提升產銷履歷驗證面積,有機與友善生產面積之覆蓋率更達亞洲第一;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在地食材,覆蓋率去年已達96.17%,強化下一代食農教育;全面推動綠色環境給付,鼓勵農地農用;提升稻米產業競爭力,解決稻米長期超產問題;以及建立冷鏈物流與加工制度,強化農產品產銷體系,最終有效達到提升農家所得之目標,亦奠定台灣糧食安全之根基。   農委會升格農業部後,更將致力落實氣候變遷之農業調適及淨零排放政策、增進農村規劃及發展、健全糧食安全儲備機制、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動物福利及全國自然保育、落實寵物管理、推動農業數位轉型、增進農民福祉措施,全面打造韌性農業、提升農業發展的創新動能。

2023/5/17

臺灣水果種類多元國際享譽盛名,廣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加工廠商於果品盛產期間產製果乾等加工產品,有助調節產銷,另輔導加工廠申請產銷履歷加工驗證以突顯使用國產原料,與進口原料有區隔,創造差異化,增加市場競爭力。 精選當季蔬果 精製優質產品   農委會表示,國產水果質優味美,除可供應鮮食,亦能以乾燥加工技術產製各式果乾,藉由降低水活性,抑制微生物及酵素作用,延長農產品保存期。該會近年來積極輔導業者結合學研單位資源發展特色化、精緻化及在地化之果乾產品,其中位於臺南市官田區的宏宇農產生技企業有限公司即以芒果、鳳梨、香蕉等在地原料,運用不同乾燥方式,產製多元樣態的臺灣味果乾,並配合農委會穩定產銷政策,每年收購國產原料加工逾1,700公噸;從原物料採購到加工製成的產品,皆遵守相關食品法令規範,嚴格控管生產流程。此外,也運用真空油炸等技術,不斷創新研發出更優質健康且符合市場喜愛的產品,力求打造世界「第一」的臺灣農特產品,成為顧客的「第一」選擇,這就是該公司自有品牌「宏宇一番選」的命名由來。此外,為方便選購,該公司以網路平臺行銷各式風味果乾,讓全球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品嘗到優質臺灣味。 食安觀念當道 產銷履歷最王道   農委會補充,近年來食安議題廣受消費者關注,國際間對於食品安全監控原則,產品的生產、製造及銷售過程之追蹤追溯與風險控管已成為重要趨勢,宏宇農產生技企業有限公司除取得HACCP/ISO22000/清真食品國際驗證,更配合農業政策,積極申請產銷履歷加工驗證,有助於強化食品安全管理,並讓消費者在選購時,即時掃描瞭解從原料到產品的生產歷程,藉由突顯使用國產原料及提高生產品質,型塑優質果乾產品形象,有效與低價進口產品進行市場區隔。   農委會強調,該會除持續輔導業者發展優質國產加工產品,協助廠商朝向特色化、精緻化及在地化之農產加工產業發展外,並導入產銷履歷驗證制度,讓產品產製資訊更加透明,有助深化國人對品牌支持度,創造消費新商機。

資料來源 © 行政院農委會